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

《都是龍袍惹的禍》戲劇分析

香港話劇團《都是龍袍惹的禍》2013年首演時我錯過了,這次在高山劇場新翼重演,特意去看,很是喜歡。

司徒慧焯的導演,愈來愈成熟,有大將之風。這次他以矩形整方對稱的調度,形式有喻意:那是一個強調規矩的年代。曾文通的佈景設計,與導演整體美學配合,方整而出之以木條間隔的三面牆壁,有影動,亦有監獄之喻。台中央一柱擎天,象徵不言而喻,反襯劇本主要角色安德海,也呼應劇本的潛意識心理分析。

我想以此談談劇本。

潘惠森的劇本,簡單、直接,對深得慈禧太后(1835 - 1908)歡心的大太監安德海(1844 - 1869)被斬首一事的原因,有借鑑莎士比亞(Shakespeare,1564 - 1616)《哈姆雷特》(Hamlet)亮相一場發出「弱者,你的名字是女人!」慨嘆之一筆。

古今中外,少年對母親,有否戀結,或許只有多少濃度之差異,所以,當大太監安德海為母親所寵愛,同治皇帝(1856 - 1875)日漸成長時,心理鬱悶就愈來愈凝聚,一則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權,甚至人身自由也受限制,二則有兒子之名而無兒子所應得之愛。因此,其心理狀態,有二重怨恨。當他到了青春期,十三歲,當他能體會到作為男性的需要,性意識與當皇帝的意義,一同覺醒、成長,穿上龍袍,心情不一様,遂有去除佔據了母親的安德海之動機,這或許是「都是龍袍惹的禍」的暗喻。

不過,這條線並非是這個戲的行動(action),潘惠森鋪陳此戲,以情節戲套路,序幕是慈禧洞察同治殺機,於是展開安德海出宮避走之航旅,而通過補敘、插敘,把故事說明。最後,山東巡撫丁寶楨(1820 - 1886)奉命行事,把安德海斬首。

情節上,潘惠森寫了丁寶楨密審安德海,戲劇旨趣(dramatic interest)上,他為我們帶來一場大太監的宣言,安德海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敢於自閹,所以能夠在宮中平步青雲,接近最高權力,這不就是佈景中眾睽睽的擎天一柱嗎?這正正就是宮廷的楝柱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